汽機車「分流」,各行其道才是「王道」
板橋市環河道路,清早上班時間總有許多機車騎士穿梭在車陣裡,這也是土城工業區擔任機械作業員的張先生每天必經之路。雖然薪水微薄,但為了擔負龐大家計,勤奮工作的他仍以機車通勤。但95年6月,張先生被一台營業曳引車擦撞倒地,並且被後輪壓輾當場死亡,留下嗷嗷待哺的兩名幼子與徬徨無依的妻子。而肇事的黃姓司機同樣也是為生活奔波的勞力工作者,必須面臨官司與求償問題,這起不幸同時已讓兩個家庭陷入困境…。
98年9月全國機動車輛登記總數為21,188,050輛,其中各類機器腳踏車合計達14,460,118,占總車輛數68%,比例遠高於其他各類車種,係國人最為普遍使用之運具。依目前整體運輸系統來看,機車持有成本之門檻遠低於汽車,且在短程旅次的可及性又遠高於其他運具,在低成本與高可及性之便利特性下,其高持有率的趨勢很難在短期有所改變。然而也由於機車的普遍使用,加上其車體結構缺乏對於駕駛人或乘客之保護,經常在發生交通事故後衍生嚴重傷亡之結果。從近年(94~98年3月)交通事故死亡車種的統計,騎(乘)機車肇事之比率高達54~61%,凸顯國內機車肇事之嚴重程度,亦為交通安全首要改善之目標。
民國88 年提出之「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」,明訂汽機車分流為政策推動之項目,以左圖為例,汽機車在同一車道中混流行駛,駕駛人在無標線規範下,車行動線容易與併行或跟隨的車輛產生重疊,自然增加擦撞或追撞之風險。然而僅需要縮減快車道寬度並畫設一條簡單之標線,透過標線區隔行駛空間,經實測觀察,多數機車均會行駛於慢車道或機車優先道內,自然可減少車輛擦追撞風險,增進行車安全。故從工程手段改善機車安全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
政府投入相當多的努力致力於改善機車安全,以臺北縣為例:臺北縣政府自96年起實施「汽機車分流三部曲」,推動一系列道路與交通工程改善措施,以維護廣大機車族之用路安全:
首部曲-環河路的交通安全改善:闢建全國第一條從土城至板橋全長7.6公里的堤外機車專用道,讓汽機車「分流」。機車肇事由95年死亡24人,96年降低至11人,97年為2人,98年無機車死亡事故,成效非常顯著。
二部曲-鋪設磚紅色路面:選取機車肇事較高之路口,於路口鄰近路段衝突區鋪設磚紅色路面,預警即將抵達路口之車輛前方為交織衝突地點,提示汽機車駕駛人提前分流行駛規定車道,以避免車輛發生碰撞,97年10月實施後民眾滿意度達76%。
三部曲-縮減快車道寬度:從現有車道劃設寬度進行檢討,依據國內外文獻之研究成果與符合國內相關法規之規定下,劃設適合之道路寬度。97年11月起全面檢視欲進行道路路面銑鋪之所有路段,以縮減現有快車道寬度至3公尺為原則,如有公車行駛之路段可增加0.25公尺,將多出來之路寬劃設機車優先道、慢車道,以減少汽機車混流爭道與機車闖入快車道之情形,並有效增加道路使用效率及行車安全。
臺灣地區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中,機車發生之交通事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,各縣市政府均投入相當多的努力致力於改善機車安全,並從臺北縣政府推動一系列汽機車分流策略中證實,從行駛空間區隔汽機車動線為有效改善機車安全之方法。
留言列表